台湾木箱-台湾箱包
实木家具的材质主要有柚木、水曲柳、松木、樟木、紫檀、桦木、榉木等。
1、柚木:柚木具光泽,以缅甸产的为最好,柚木油性光亮,材色均一,纹理通直。在日晒雨淋干湿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不翘不裂;耐水、耐火性强;能抗白蚁和不同海域的海虫蛀食,极耐腐。干燥性能良好,胶粘、油漆、上蜡性能好,因含硅易钝刀,故加工时切削较难。现已成为著名于世界之高级木材。被誉为“万木之王”。
2、水曲柳:水曲柳其树质略硬、纹理直、结构粗、花纹美丽、耐腐、耐水性较好,易加工但不易干燥,韧性大,胶接、油漆、着色性能均好,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能,是目前家具、室内装饰用得较多的木材。材质略重硬,花纹美丽,结构粗,易加工、韧性大,涂饰、胶合性好,干燥性一般。?
3、紫檀:紫檀别名“青龙木”,材质坚硬,木质甚坚,色赤,紫檀是豆科紫檀属中特别硬重的一类树种统称,是红木中最高级的用材。最适于用来制作家具和雕刻艺术品。用紫檀制作的器物经打蜡磨光不需漆油,表面就呈现出缎子般的光泽。因此有人说用紫檀制作的任何东西都为人们所珍爱。
4、桦木:桦木年轮略明显,纹理直且明显,材质结构细腻而柔和光滑,质地较软或适中。桦木富有弹性,干燥时易开裂翘曲,不耐磨。加工性能好,切面光滑,油漆和胶合性能好。材质略重硬,结构细,强度大,加工性、涂饰、胶合性好。?
5、榉木:也写作“椐木”或“椇木”,榉木重、坚固,抗冲击,蒸汽下易于弯曲,可以制作造型,钉子性能好。为江南特有的木材,纹理清晰,木材质地均匀,色调柔和,流畅。比多数普通硬木都重,在所有的木材硬度排行上,属于中上水平。
扩展资料
红木
1、紫檀
产于亚热带地区,如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我国云南、两广等地有少量出产。木材有光泽,具有香气,久露空气后变紫红褐色,文理交错,结构致密、耐腐、耐久性强、材质硬重细腻。
2、黄花梨
为我国特有珍稀树种。木材有光泽,具辛辣滋味;文理斜而交错,结构细而匀,耐腐。耐久性强、材质硬重、强度高。
3、酸枝木
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为东南亚国家。木材材色不均匀,心材橙色,浅红褐色至黑褐色,深色条文明显。木材有光泽,具酸味或酸香味,纹理斜而交错,密度高、含油腻,坚硬耐磨。
4、花梨木
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东南亚及南美、非洲。我国海南、云南及两广地区已有引种栽培。材色较均匀,由浅黄至暗红褐色,可见深色条纹,有光泽,具轻微或显著轻香气,纹理交错、结构细而匀(南美、非洲略粗)耐磨、耐久强、硬重、强度高,通常浮于水。东南亚产的花梨木中是泰国最优,缅甸次之。
5、鸡翅木
分布于全球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东南亚和南美,因为有类似“鸡翅”的纹理而得名。纹理交错、不清晰,颜色突兀,木材本无香气,生长年轮不明显。
6、综上所述
“红木”家具的特点为:
7、优点:
(1)颜色较深,多体现出古香古色的风格,用于传统家具。
(2)木质较重,给人感觉质量不错。
(3)一般木材本身都有自身所散发出的香味,尤其是檀木。
(4)材质较硬,强度高,耐磨,耐久性好。
8、缺点:
(1)因为产量较少,所以很难有优质树种,质量参差不齐。
(2)纹路与年轮不清晰,视觉效果不够清新。
(3)材质较重,不容易搬运。
(4)材质较硬,加工难度高,而且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
(5)材质比较油腻,高温下容易返油。
(6)很贵,非常的贵。
参考资料:
婚礼习俗中的踩瓦片,预示着什麽?
不同物流公司收费都有所不同,不过空运价格会比较贵,比海运要贵一点,一般空运费用:报关费RMB/票+价格(RMB/公斤)×重量+非偏远派送费(RMB/票)+偏远派送费。
空运禁运物品
一、爆炸品:如烟花爆竹、起爆引信等;
二、 气体:如压缩气体、干冰、灭火器、蓄气筒、充气球体、救生器、易爆开的车安全气囊、气雾剂、气体打火机、瓦斯气瓶、灯泡等
三、易燃液体:如油漆、汽油、酒精类、机油、樟脑油、发动机起动液、松节油、天拿水、胶水、香水、喷雾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
四、易燃固体:自燃物质,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物质,如活性碳、钛粉、椰肉干、蓖麻制品、橡胶碎屑、安全火柴(盒擦的或片擦的)、干燥的白磷、干燥的黄磷、镁粉、固体胶等;
五、 毒性和放射性物品:如农药、锂电池(锂电池的收寄标准请参照邮件“关于锂电池是否界定为航空禁寄品的通知 )等;
六、 腐蚀品:如蓄电池、碱性的电池液等;
七、磁性物体,未加消磁防护包装的磁铁、磁钢等含强磁的制品。如验钞机、音箱、磁铁等含磁性的物体。
台湾运输建议选择大荣物流,两岸物流领跑者,台商首选合作企业,1:专业人员长期负责搬厂、搬家、整柜、报关、清关事项,做到流程简单、时效快。2:业务涵盖空运、海运、小三通、电商、集运、仓储等全方位的运输服务,最大限度的节省客户的运费。3:还免费提供防水膜、气泡膜包装,上门收货、送货,更有提供易碎品的木架、木箱包装,为客户保价护航。大荣物流:珍惜所托,一如亲递!
故宫文物南迁为何称之为国宝颠沛的25年?
◆◇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第一种寓意:“踩瓦片”,寓意过去如碎瓦,开始新生活。
第二种寓意:大厅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请新娘脚跨过火炉,再踩破瓦片, 俗称过火与破煞。
◆◇古时婚礼习俗:
(一)议 婚
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
又称“摆家风”、“踏家风”。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 庚
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 婚
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置三天。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 亲
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定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也不会定在这个月。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50岁则暂不成亲。客家人在农历三、六两个月份忌提亲、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说。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二)定 婚
定婚相当于古代的“纳吉”、“纳征”和“请期”,算作办喜事的开始。自此时起直到婚后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不得参与丧事,以免“红白相克”,不利喜家。定婚包括以下礼俗:
1.定 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 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扛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扛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如:婚书一对、聘金若干、金钗一支、鸡鸭各两只。应写上“婚书成通,聘金全封,金钗全副,德禽成双,家凫四翼”等字。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小至马桶、针线,大至田契、房契,甚至还有棺材和寿衣,称为“生不求人”。旧时,富家嫁女还将“随嫁□(音干)”(媵婢)作为嫁妆。贫户嫁女只备“半厅面”:几套衣服、花粉、镜奁、剪、尺、被、帐及一些日常用品。嫁妆一般包括马桶,寓意早得贵子。另外还要准备一对“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迎娶之日用红头绳或红绸缎一条,两端各捆一只鸡的脚,使公鸡母鸡并排而蹲,装进新饭篮里,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3.送 日
男方择定吉日迎亲并经女方同意后,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因而有俗话说:“隔壁做亲情,礼数着照行。”
(1)添妆与添丁
行聘以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和喜糖。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
(2)裁制婚衣
送日之后,男女两家要择日祀神上香,然后裁制婚衣,称“开剪”。除礼服外,还要裁制新郎新娘的白色内衣内裤。婚后新娘要妥善收藏这套内衣内裤,直到她时再换上这套内衣内裤入棺。有说此举含有重贞操的意思;亦有说陈元光入漳,倡导汉畲通婚,时畲族男子战,畲族女子议定内着白衣以悼念者。新娘的婚礼服为红袄红裙,配上绣花红鞋,衣服上要绣上“?”形以祈吉祥,俗称“打万字”。
(3)挽 面
新娘出嫁前要择日祀神上香,请专业的妇女为其“挽面”,就是用细线交叉绞掉新娘脸上的汗毛。俗称为“开面”,表示出阁成人。
(4)安 床
娶亲前男家要将洞房布置妥当,首先要择吉日安床挂帐。床铺必须顺着屋梁的方向放置,否则称为“担楹”,不吉。床安好后要请一两个属龙的(其次选属蛇的)男孩爬上新床翻滚嬉闹,象征新娘连生贵子,称“翻床”。
裁制婚衣、挽面和安床都不能让寡妇、属虎的妇女参与或观看。亲友送来的贺联、贺幛及其他贺礼应在大厅内陈列出来,其中新郎的舅父送来的贺幛应悬挂在厅堂正中。厅堂里要点上三撮香火和一对红烛。
迎娶前夕,女方家长会请人携带新卧具、镜奁、箱柜等物前往男家布置洞房。完婚前,新郎不可在新房单独过夜,必须有一两个平辈的男子伴睡,称为“暖房”。睡伴首选为属龙的,忌选属虎的。
(三)完 婚
依正统的家礼,婚礼中“亲迎”是六礼之一,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漳州在清代“乡俗间有不亲迎者”,历来不强调新郎亲自迎娶新妇,不少是请“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为上门迎接新娘。而对迎娶的细节却十分讲究,一丝不苟。
1.出 阁
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清代,漳州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类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1)上 头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沐浴,换上婚衣。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筊□(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头”。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则由其他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此礼为古代笄礼的孑遗。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方头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一顿告别酒宴。宴席固定是12道菜,称“十二碗圆”。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2)上 轿
男方迎亲队伍到后,经过傧相们再三催请,新娘随身带上一面制煞的小镜和一个装着象征“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莲子、花生、桂花、石榴、茉莉花心等吉祥物的袋子,走出厅堂向神明、祖宗神位及双亲行跪拜礼辞行。
父母为女儿覆上盖头,送嫁姆唱:“乌巾罩上头,新娘贤慧囝婿□(音搞,能干)。”家人将点燃的鞭炮抛上屋顶,并用米筛遮在新娘头顶上,使新娘不见天日,父母随即扶新娘上轿。
轿内多放有红圆子和冬瓜糖,新娘一路抛撒冬瓜糖,寓意此路可常来常往。
(3)离 家
新娘上轿后即从轿上扔出纸扇,谓之“放性地(脾气)”。父亲将一碗清水泼向轿后,这是古人嫁女戒勿“大归”(走回头路)的遗俗。
花轿起行,新娘应在轿中号啕大哭,谓之“哭好命”、“哭兴旺”。同时娘家立即紧闭大门或以米筛挡门,有的地方新娘的母亲还要坐在大门槛上,以免娘家的财运、地气被新娘带走,也寓意新娘免得走回头路。
2.迎 亲
旧时,迎亲要用花轿。20年代,漳州城区开辟马路,开始以马车迎亲;后来又改用黄包车、自行车、轿车迎亲。农村地区到50年代才逐渐废弃花轿,以乘客运汽车迎亲;70年代后流行骑自行车、坐拖拉机或汽车迎亲。
迎亲要择吉时出发,一般多安排在凌晨时分。上路前有关的人要吃一顿宴席,席上照例有12道菜,其中一盘全烧鲤鱼不得动箸,其余各盘大家都要吃到。
旧时,富家的迎亲队伍上路时由两个佣人执一对书写姓氏的红灯笼在队前引导,接着是八音乐队,一顶送嫁姆坐的油布轿、五顶给傧相和小叔坐的披红彩的竹帘轿、一顶给新郎坐的不挂竹帘略作装饰的官轿、一顶四人抬的装饰精致的花轿,最后是盛礼物、嫁妆的扛□(音匣,装礼品的大木箱)。匣的数目多的有12匣、24匣,最多的可达60匣,俗称“百二杠”(120人扛)。一般平民的迎亲队伍只有一两顶轿,乐队和扛匣的人数也少,由两个男孩用带根叶的甘蔗各挑一对红灯笼走在队前,队伍最后一个挑着布袋,内装便桶和子孙桶(产盆)。一些地方迎亲队伍由“拖青”的人走在最后。“拖青”的多为男孩,拖的是枝叶齐全的松枝或榕枝,有的是拖头尾齐全的鲜竹。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门时燃放鞭炮。放过三阵炮后女家开大门请迎亲队伍进门。男家送上两扎礼炮,一书“两姓合婚”、一书“百子千孙”。女家收入“两姓合婚”的一扎,将“百子千孙”一扎回赠给男家。
接着,女家宴请迎亲队伍。男方陪新郎前去迎亲的“袍架”(傧相)在席间要设法偷窃两只酒盅,带回男家放在洞房里的新床下,俗谓可使新娘早生贵子。女家对男方傧相偷酒盅要佯作没发现。
吃过宴席,男方的傧相催请新娘上轿。新娘要找各种借口推托,经数次催促才出厅准备启程。新娘上轿后,迎亲队伍接过嫁妆,有时还加上女方准备带到婆家种植的带根的毛竹,返回男家。女方若有随嫁婢,也坐轿随新娘同去。客家习俗,女方要有人手执“火龙”(火把)送嫁随行,谓之“开路制煞”。
迎亲队伍一路上鼓吹(乐器)齐鸣,每经村巷、寺庙、桥梁都要鸣炮过路。到男家门口要将花轿停放在一面大筊□(音俩)内,等待吉时。良辰一到,新郎要猛踢一下花轿门,使新娘吓一跳,俗谓可使新郎以后不致惧内。送嫁姆随即打开轿门,小叔执红漆盘盛两颗红柑请新娘下轿,新娘回赠以红包。然后由“好命”(寿高多子孙、夫妻双全)的老妇女扶新娘出轿。送嫁姆唱:“新娘踏土,生囡好囡模;踏依在(稳),生囡胖狮狮。”同时有长辈用贴上八卦的米筛(现在多用雨伞)遮在新娘头顶上,另有人在地上铺红毯或新席或染红的麻袋,让新娘走进大门。
送嫁姆随新娘进大门,口中要唱好话,如过门槛唱:“过户橂(音定,门坎),有吃又有穿”等等。新娘进门的礼节在漳州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此刻要将炉膛里的火用水浇灭,而且不许新娘踩门槛,谓可避免新娘脾气大,驾凌于他人之上。万一新娘踩到门槛上去,就暗中将举在她头上方的米筛放低来压一压凤冠,使她受惊来破此招。有的地方则相反地要生起炭火炉或烧一把稻草,让新娘“跨火薰”,而且要新娘踩门槛。有的地方当新娘到家门时长辈要暂时避开,以免“相冲”。客家人当新娘入门时要宰杀一只鸡,在门前放几只碗让新娘跨过,称“拦门鸡”。
如果新娘的生辰八字中犯“破娘家”或“破婆家”,主持婚礼的人就会在大门口预先放一片完好的瓦片,新娘入门时踩破瓦片,旁边的人随即说:“都破了!都破了!”以此禳解八字中的缺陷。
3.成 亲
漳州完婚的仪式大致包括古代的拜堂和合卺。男方要请一个内行人来主持仪式,称为“管事”。
新娘进门后,管事手捧圆斗,边走边唱好话边撒斗里的谷粒,引导新娘走上厅堂。管事高声唱礼,新夫妇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交拜成礼。
拜堂后在送嫁姆引导下新郎以红缎牵新娘入洞房,双双坐在床沿上,同时厅堂鸣炮,开始大宴宾客。
新娘进洞房时,新郎的家人要把带路鸡放进床底下,然后撒米引诱,想方设法使公鸡先走出来,预兆新娘头胎生男孩。带路的母鸡在一两天内下蛋也被视为新娘早生早育的吉兆。送嫁姆在进洞房的前后都不停地唱好话,她教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色或黑色绸盖帕,并指导新夫妇食用洞房里由12道菜组成的“新娘桌”。送嫁姆先将酒倒在一对以红线联系在一起的酒杯里,让新夫妇互递酒杯,同饮合卺酒。接着,送嫁姆要为新郎、新娘搛菜,每吃一道菜她就唱一句与这道菜有关的吉利话,12道菜寓意12个月,月月美满。“好命人”点燃洞房里的一对红烛。自是夜起,洞房里要连续13夜彻夜灯火不熄。
厅堂的宴席上由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的父亲作为主人向来宾敬酒。酒过三巡,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席终鸣炮送客,至门而止。有些地方新娘要一直呆在洞房里,仅由新郎和家长出面敬酒。在客家的婚宴上,由新娘的叔父或兄弟坐首席。
清代,漳州就有看新娘和闹洞房之俗。“于初婚之日,亲戚朋友拥挤而至,索见新妇,嘲谑新婿。”新婚宴席散后,新夫妇端坐床沿,男左女右,中间插坐一个男孩,送嫁姆和其他人以次就坐,一两个男孩上床翻腾跳跃嬉闹一番,象征新娘早生贵子。新娘要向众人分发糖果、花生、蜜饯等,众人边吃边念歌谣式的吉利话。为增加喜庆的热闹气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与新娘逗乐戏谑,新娘必须端坐任亲友观看、笑闹,由送嫁姆来应付一切。闹洞房时参加者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辈分和地位,故有俗谚:“闹洞房,无大细。”但闹洞房者不得站到门槛上,也不得将雨伞带入洞房。
闹洞房的人走后,小叔捧进甜汤圆,称“合房圆”,新娘要赏给红包,然后与新郎一起吃合房圆。有的地方合房圆要由新郎新娘亲自搓成。吃过合房圆,送嫁姆退出,新夫妇即可安歇。
一些地方,婚礼中“新娘桌”的陈设与祭人的供桌类似,婚床上要铺的草席也属葬人的用品,这些寓意两人要白头偕老,至不渝。新郎新妇的亵衣以白布制成,婚后三日洗净珍藏,以备时再贴身穿上,此俗也与贞操和互相忠诚的观念有关。
(四)婚 后
完婚之后,喜事并不算办完,此后4个月内不得参与他人的红白事活动。同时也忌家庭内的喜事“相冲”。一年之内家中不能有两个喜事,如儿女之中有两个嫁娶,或一个嫁娶一个生育;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再增加一个喜事,俗称“三打散”,就没有忌讳了。
清代,漳州旧俗,合卺后“越日父母持汤饼?房,三日而后庙见,见毕旋马,乃执妇事”。后来婚后的礼俗逐渐有所变化。
1.出 厅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准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
新娘先要煎四果汤,或者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准备“拜茶”。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新妇便到厅堂祭祀祖先和神明,然后端甜茶敬奉尊长,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拜茶即古代“庙见”之遗礼,长辈接受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
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显示自己的身手;此外还要喂猪、饲鸡、舂米,显示自己的勤快。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新娘只舂几下米,撒一把谷子,搅一下泔水缸。
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送嫁姆就要在旁边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搅潘(泔水)搅会浮,饲猪恰大牛(比牛还大)。”
2.探 房
迎娶的第三天,新娘的弟弟要坐轿到姐夫家探望,俗称“舅子探房”,是古代“餪女”的遗俗。
舅子带糖、饼、香粉、抹头发的茶籽油和一篮鲜花或纸制石榴花,径直走进新房,将礼物放在床上,并邀请姐姐回娘家作客。婆家应设宴隆重招待阿舅。
3.归 宁
完婚后过一定时间新娘要“回门”(回娘家),俗称“做客”。新婿有时应陪同前往,俗称“回礼”。送嫁姆也同时伴新娘回门,至此完成她的任务。
迎娶后的第四天(有的地方是第七天)新娘首次归宁,俗称“做头摆(次)客”,客家人则称“转朝”。依礼新婿要陪同并备香烛、礼炮、礼饼、猪脚等礼物。上路时如有小舅子同行,则舅爷轿在前,新夫妇在后。若步行则新郎要跟在新娘后面,俗称“趁(跟随)某(妻)吃”。
抵娘家时岳父母到门前欢迎,入门后新娘径入旧闺房和女眷们话家常,新郎则留在厅堂上接受甜茶的款待。岳父要引女婿与亲友相见。有的地方礼俗,新郎要以红包分赠岳家亲属。按例,中午岳父母要宴请姑爷,厅堂上新婿坐首席;新娘则在内室坐首席,其他女眷作陪。
宴席散后新夫妇休息片刻即应告辞回归。回程时要男轿在前,女轿在后。首次归宁的新夫妇不得在岳父母家过夜,如确因归途遥远需要留宿,也不得同床,否则对娘家大不利。
女儿做客返回婆家时,娘家要赠送布料、上插石榴花枝的甜糯米饭、一对连根带叶箍上红纸的甘蔗、一对或一窝脚上绑红布的雏鸡。雏鸡用小竹笼装,挂在轿(或车)前,俗称“带路鸡”。有的地方还赠一对猪崽,称“带路猪”。有的地方娘家要派小舅子捧一瓶花生油伴送新娘回婆家;花生油是添灯的油,寓意尽快添丁。
按旧俗,新娘婚后12天和婚后一个月还各应归宁一次,来回都要携带礼品。但夫婿就不一定再陪同,而且新妇可以在娘家留宿几天。以后新妇回娘家就习以为常,无须遵守特别的礼仪。
贮运和保鲜用什么样的方法?
这座承载了封建统治600多年岁月的紫禁城,在1925年的10月10号,成为了现在的故宫,也成为了向世人展示中华5000年文明的地方。同时在这一年,故宫有了它第一代的守护人,一代又一代的故宫人,他们在这里走过无数个日夜和近100年的时间,守护着中华的文化,传承着中国的精神。只是你可知道,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完好无损的国宝,曾经有一次长达25年的漂泊岁月。
南迁线路图
这段历史,就是绝不容国民遗忘的文物南迁。前段时间赵立新的微博,发出了对于故宫文物幸免于难的疑问,一场网络的口舌之争,竟然让国人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对本国的历史没有这最根本的敬意,也没有最基本的了解,甚至连略有所闻都做不到,所以此次想带你去了解这次文物南迁之旅。其实早在《上新了故宫》和故宫的各种纪录片以及资料,都有提到过这段过往,只是相较于王朝几百年的岁月,文物的南迁却被大多人都忽略了。
南迁统计表
文物南迁这个关系到文化命脉存亡的重大决定,是在1931年开始的,因为在这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仅隔一年东三省沦陷,存放在沈阳故宫里的那批《四库全书》,也成为了日军的囊中之物;前面又有圆明园被火烧于一旦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故宫的守护人必须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所以文物南迁被提上日程。可是这个工程太过于浩大,而且文物又是价值连城的东西,损毁一件就意味着几千年的文化在逐步消失,所以第一次提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基本上受到了大多数人们的反对。
被打包的文物
但是在1933年的元旦,仅三天的时间山海关沦陷,北平失去了最后一道保障,再等下去沦陷的不仅是这座古老城市,还有那些千年文物,所以最早一批的故宫人,就在2月7号的这一个深夜,开始了第一批文物的南迁。谁能知道争议了两年的决定,仅用了一个半月不到的时间,便开启了这个浩大计划。其实,这是因为故宫的守护者,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做起了准备,他们把这些文物打包记录,等待着一个最佳时间。你或许很难想象得到,当时就连乾清宫里面的牌匾、龙椅所有宫殿里面的全部东西都被打包南迁。
文物到达上海的公报
人们以为这批文物只是离开这座古老宫殿几个月的时间,谁知这一走就是25年。文物南迁的那个夜晚,整个北平到处都有官兵把守,安静得像一座空城,那些装载着文物,贴着封条的木箱,就这样被装上板车运送上楼火车站,这是文物的第一次迁徙,也是接下来数十载春秋岁月中,迁移条件最好的一次,这一次的文物首先抵达了上海,只是仅在这里安稳驻扎了三年时间,日军不断进攻上海,这些文物只能先运往南京。
第二次迁移途中
刚到南京没多久,1937年又爆发了七七事变,所以政府只能够又一次将文物从南京撤离,这是文物第2次迁移的旅程,此次的工作将分为北路、南路和中路三条路线进行迁移,只是这三趟迁移并没有到达预先的目的地,北路最后落脚点在峨眉,而南路则到达了贵州安顺,中路几经辗转到达了乐山。其中最为艰苦的就是北哭的文物迁移,因为在这一路上曾经历过敌军轰炸,车辆出现翻车事故,只是最后在文物守护者的拼保护下,文物未曾丢失一件,不得不说是一次奇迹。
打包文物的木箱
等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这些文物才从西南后方开始重新的返途,它们先是被运回到了重庆,在这里重新聚集以后才运往北京。只是当文物重启北平的步伐刚开始,又爆发了,那些还留存在重庆的文物,又重新开始了迁移的旅程。这一次的回归之旅,比想象中更为困难。因为从1948年12月21日开始,这次文物的迁徙之旅目的地不再是故宫,而是成为了台湾。国民党在这一年的时间中,运往台湾省的文物多达4486箱,其中有2972箱来自故宫。
文物守护者合照
当文物南迁之旅画上句号以后,有些文物依然存放在地方博物馆,而大多此次参与南迁的文物,主要流传地就在故宫和台北,在1956年所成立的故宫博物院。虽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远不如故宫,但是其中也不缺乏精品。现在这批文物对于两岸人民来说,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只是不管这些文物分散何处,回归文物南迁本身,这段往事永远是一个奇迹,也永远是故宫守护者在传承着的历史温度。
枇杷采收后,首先要把受伤果、落地果、裂果和病虫害果挑出,然后分品种、分等级进行包装。贮运包装的容器,常用的有竹箩、木箱、纸箱等。木箱高26cm、长45cm、宽3cm,每箱装果20kg左右。台湾省台中县外销枇杷是采用纸质子母箱包装,先将果实按1kg顺序排列于小纸盒中,然后在每个母箱中装入10小盒。
枇杷不耐久贮,鲜果应及时销售或加工。贮藏库温要稳定在5℃左右,并注意通风和保持一定湿度。可用冷库降温,塑料薄膜保湿。通风时注意保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各保持2%~3%左右)。也要注意控制乙烯浓度。冷藏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风味变淡。从冷库中取出后,要抓紧销售。莆田果农是少量贮存缸中,底层铺上松针,迟熟的山里本贮藏一个月,外观仍很新鲜。
枇杷果实最好以船或火车运输,以防震动碰伤,装卸中要轻拿轻放,不得摔跌。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低温(10℃左右)运输,或空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